今年我市“两会”最热的话题是什么?城镇化建设当仁不让。
6月6日下午,在长治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席小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攻坚克难推动城镇化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深入推进‘1+6’和‘一核双圈’上党城镇群建设,严格执行城乡建设规划,做好城镇布局设计,形成主城区、大县城、重点镇和中心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市城镇化率要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我市城镇化建设的表述引起政协委员们的极大关注。会议期间,很多委员围绕“攻坚克难推动城镇化建设”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我市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和产业发展、千企百强的重要承载,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晋东南中部城镇群的总体布局,构筑完善我市城镇化发展框架,探索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路子。
如何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推进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升主城区城市品位,按照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举、旧城改造先行的原则,以让人民生活更加舒适便捷为目的,实施九大城建工程。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主城区周边的6个县市要提升规划建设标准,努力建设12万人以上的卫星城。加快“1+6”上党城镇群同城化步伐。外围5个大县城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核心产业,壮大县域经济规模,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和要素集聚。重点镇要围绕工矿型、商贸型、农业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周边农民就地转移定居,形成承载万人的规模。中心村要积极创新经济发展路径,切实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引入城市社区物业管理模式,为农民提供水、电、路、气、卫生等公共服务。
在中心城区建设中,城市发展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决定着城市的外在形象,影响着城市的品位。规划先天不足是城市发展的致命因素。经济界的孙伟民委员建议,城市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确保二三十年不落伍;要突出特色,彰显区域文化特点;要注重环境品位,综合考虑绿化、湿地、水系等生态要素,确保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民盟长治市委的政协委员刁文才认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的理念,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重要策略思想。他建议我市按照“低票价、高标准、优服务”的总体目标,从加大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公交路权优先、加大对公交的财政投入力度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公交现代化、智能化建设,着力把长治公交打造成惠民利民的实事工程、民生幸福的亮点工程,创建安全、畅通、和谐的城市交通环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升主城区城市品位,要更加注重城市建筑风格和内涵。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建筑体组合,它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城市建设应具有承继人文历史、面向时代未来、体现自身特色的深厚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核心,不仅是建筑体及功能,文化才是建设的灵魂。
就如何以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代表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来自民革长治市委的政协委员宋强建议,创作一批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与观赏性俱佳,文化内涵较为深厚的精美城市雕塑,作为我市独特的城市风景。来自民进长治市委的闫淑芳委员建议,要进一步提炼上党文化,遴选出真正代表长治的地域文化,将上党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并充分挖掘老顶山、二贤庄、观音堂、城南兵工厂、城隍庙、上党门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我市的城市旅游文化,使文化与城建共荣共生,互映成辉。
在委员们对报告中关于城镇化建设“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举、旧城改造先行的原则”给予一致好评的同时,来自科技界的委员们更希望上党新区建设也加快步伐,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水平。
美好蓝图已绘就,凝心聚力向未来。我市将以立志大干、务实为民的精神,改革创新、奋勇争先,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为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商、宜学”的“五宜”长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