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迈过‘生存线’,达到‘发展线’。”拿到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时间,这样的表述涌入市人大代表、市工信局局长杨鸿斌的视线。“这是我市对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性的布局,这一步必须迈出去,也一定要迈好。”杨鸿斌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存线与发展线之间有多远的距离?以钢铁产业为例,杨鸿斌解释:“如果说将‘全员实物生产率由年人均生产600吨钢’作为生存线,那么要达到‘发展线’,年人均生产要提升到1200吨。”这一标准体系关乎我市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的生存。
何去何从?再升级!
在杨鸿斌看来,传统产业转型,并不是“转行”,也不是“转产”,而是要从产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迭代、装备水平、工艺技术等方面改造提升,拉高发展层级。
完成剩余6座被置换4.3米焦炉的关停淘汰,建成投产7个6米以上先进焦炉项目,是“修剪”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规模上转型;投入1000台智能设备、100座智能车间、10座智能工厂建设,是“嫁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装备上转型;推动采用干熄焦、上升管余热回收、节能电机或变频电机替代等节能技术改造落地,是“研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工艺上转型……杨鸿斌说:“我们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要求贯穿到工艺流程、工业设计中去,就能实现传统产业的新发展。”
杨鸿斌认为,传统产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突破,其核心要在“链”上做文章。
瞄准优势,“链”出绿色新发展——
利用烧碱生产过程中副产的氯气和烧碱作为原料产出水合肼,产生的高盐废水又通过技术处理,变成烧碱的主要原料;副产的氯气和苯生产对二氯苯后生产的聚苯硫醚,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电石和氯化氢作为原料生产出的氯丁橡胶,出口率达到60%……杨鸿斌以霍家工业的氯碱化工循环产业链条为例,阐释了特色精细化工生产线的高附加值。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本土企业投资转型;鼓励本土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这是我市传统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杨鸿斌说,“只有发挥优势,引导本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力度,从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寻找增值空间,才能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智能”助力,“链”出转型“赋能网”——
“去年以来,我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由28.79提高到38.23,增长32.79%。我市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显增强。”杨鸿斌说,“要进一步构建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工业物联、制造可视、质量追溯等融合应用的新技术、新生态,打造具有‘5G+智能制造’融合应用场景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5G技术深度赋能长治制造向长治智造转型。”
杨鸿斌的话,道出了我市传统产业转型的现实路径——精细化延链,智能化发展,奋力闯出传统产业不传统的发展新路。